七十古稀不稀今,我亦浮生界比邻。
素食佐餐瓜菜豆,老妻相伴女儿孙。
生逢盛世身康健,胸有朝阳志可伸。
自问余生何所事? 继为四化育新人。
——王正绪《七十抒怀》
王正绪,曾任吉林师范学院副院长,民盟吉林省第六届、第七届委员会副主委、民盟吉林市委主委、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、第五届、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,政协吉林省委常委、吉林市政协副主席。在教育工作中,在统一战线工作中,在盟务工作中,他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。
他的一生经历了清末、中华民国、日伪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建设时期。80多年的风雨人生,记录着这位谦谦长者的生命传奇,也散射着时代的折光。
一
王正绪,清宣统元年(1909年)8月生,祖籍山东济南府。祖辈在清末逃荒到吉林伊通县大孤山落户。
伊通,古属肃慎,是满族的发祥地之一。长白山余脉入境,莽莽苍苍;伊通河款款北去,滋养着两岸人民。大孤山、小孤山、东尖山、西尖山等沉寂了数万万年的火山,演绎着“七星落地”的美丽传说。
王正绪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。读完十年私塾。1926年,十七岁的王正绪考入伊通县中学。乡间的孩子,初到县城就“科场”得意。由主张读经的老派人物教育局长杨斐阁组织,徼运局(管盐运)张局长出资搞一场文言文会考。作文的题目是《孔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》。王正绪有良好的古文根底,一看题目,正中下怀,之乎者也,一挥而就。入围者十名,他以第二名获奖。
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,中国社会处于动荡之中。伊通县虽不是通衙大邑,但地近四平、长春、吉林,“五、四运动”狂飚所及,伊通学界也萌生新思想。王正绪进入县中学,就受到这种进步气氛的感染。
1928年,为扩大侵略,日本帝国主义者强行要张学良向日本借款,由日本承包修建“满蒙铁路”。吉林闻讯后,民众大哗。省议会立即发出反对通电,伊通县中学立即响应。为唤起民众,王正绪与王秉谦、姬兴周、宋庠文、李锺馥等五名同学组织全校学生走向街头,游行示威,高呼“反对日本修筑吉会铁路”、“反对日本侵略”、“抵制日货”等口号。王正绪作为学生代表在街头发表演讲,陈词慷慨,围观的民众深受感动。同时,还散发了由他起草的近两千字的《告全国同胞书》。在东北人民强烈反对下。日本侵略者不得不停止修筑“满蒙铁路”的活动。这次“伊通学潮”提高了伊通的政治“知名度”,也使王正绪等“风潮”的组织者经历了斗争的锻炼。
二十年代初,马克思主义传入吉林,伊通县出现了一个“青年读书会”。这个读书会的发起者是张守仁、张守义、张守信三兄弟。他们的父亲张筱斋据说曾任吉林教育厅厅长,张氏是伊通望族。三兄弟为宣传新文化成立的读书会。藏有《热风》、《呐喊》、《创造月刊》等书刊,及高尔基、托尔斯泰的名著,具有很大的吸引力。王正绪与进步同学于保合、黄琨、王大中等是读书会的热心读者。读书会很快就发展到二、三十人,还出版了《微光月刊》油印刊物,公开介绍、宣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马克思主义。省教育厅认为他们图谋不轨,下令查禁。学生得此消息,盛怒之下,百余人列队向教育局进发,高喊“我们要民主自由”“反对专制”等口号冲进教育局,推倒教育局局长、把办公室砸得七零八落……王正绪已经觉醒,要读圣贤书,更要关心国家事。
1931年春。王正绪等伊通县中学十多名学生到吉林报考省一中。发榜之日,这位身穿长衫,头带瓜皮小帽一身土气的学生竟以高分名列榜首。入学后,他因品学兼优而被选为班长。
“九·一八”事变爆发,蒋介石不准抵抗,日本侵略者兵不血刃就占领了全东北。东北人民奋起斗争,抗日联军与日寇周旋于白山黑水之间,吉林一中、一师、女中、毓文等学校也都有共产党领导的抗日组织的秘密活动。
1933年秋,王正绪由好友于保合介绍参加了共产主义青年团,人生的历史又跨入了一个新的里程。
当时,家庭的经济状况已无法接济他读书,幸得学校实验室主任杨作谋老师主动与学校商议,让他充当实验工友,每月可得20元的补助费,使他能半工半读继续学
九月的一天,他的朋友,也是他的上级于保合突然来到实验室要碘酒。原来是共青团满州省委要他们在“九·一八”前夕散发传单,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。让敌人明白,吉林的中共党团组织没被压垮,吉林人民还在斗争。上级的指示用米汤写在一本小册子的空白处。只要用碘酒一抹,字迹就立刻显现出来。为了做好斗争准备。王正绪在实验室借印讲义的机会,机警地把传单印好。九月十七日黄昏,他与于保合穿行在松花江畔寂静的夜幕之中,把一张张的传单贴在树上,送进一家一户的门里。天亮以后,当日伪警宪为这些传单暴跳如雷的时候。王正绪已端然坐在教室里听课呢。
1934年至1937年,王正绪就读于“国立高等师范”。校址在八百垅原张作相创办的吉林省立吉林大学旧址。这个校舍座北朝南,占地为五平方公里,是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设计的。在伪满高师,王正绪受到高起元、陶明浚、谢中、王秀英等老师的教育。高起元是清朝皇族,陶明浚外号陶圣人,曾著《续红楼梦》,这些老师在学术上都有一定的声望。
1937年高师毕业,王正绪被派到三江省依兰县国民高等学校,二年后,又回吉林任教职,先后在吉林市二高、三高任教师、副校长。
1945年,抗日战争迎来胜利的曙光。8月8日,苏联对日宣战。十多架苏联红军飞机轮番进入吉林市上空,并在松花江沿岸投下照明弹。吉林人民知道,小鬼子的日子不长了。从“八·一五”光复到1946年这段时间,国民党反动派作垂死挣扎,东北政权争夺、军事斗争呈拉锯状态。
当时,王正绪仍留在作为工科的伪满二高。为保护好学校财产,以便社会安定后为国家培养人才,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,王正绪与学校孙会计每天都坚持上班。有人建议,卖掉学校的电动机和机床作维持经费,王正绪坚持决反对并严加保护。他们把工厂门窗全部用木板钉死,日夜巡逻,防止丢失。这样,才保住了全部设备,为日后工科职业学校成立打下了基础。一天,他接到老同学、教育厅职教科长曹健夫的来信,邀请他到教育厅帮助搞职业教育。他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,聘请教师,组织编写教材,顺利地完成了任务。一高、二高、三高改建为农科、工科、商科职业学校。
二
1947年末,中国人民解放军不断缩小对吉林市的包围圈。1948年3月8日晚,国民党六十军弃城逃走,吉林市获得解放,回到了人民的怀抱,教育事业也获得了新生。吉林省一高中、二高中和其他学校的高中班合并为联合高中,后改为省一高中、吉林市一中,王正绪被聘为数学教师。为新中国的教育而献身,王正绪宿愿得偿。第二年他又调任吉林省第一师范教化学。学校初建,设备奇缺,上实验连玻璃仪器都没有。他只好自制教具,有时星期天去旧货市场收购仪器,因陋就简,想方设法提高教学质量,受到学生欢迎。
1950年3月,王正绪被评为吉林省模范教师,受到奖励。为培养人才,王正绪无论担任教师还是领导,他都注重教学研究,积极进行教育改革。建国之初,他就是教学改革者。
1953年,王正绪调联合中学任生、化教研组长。以联合中学作为实习基地,他与东北师范大学化学系结成合作关系单位,与高校“联姻”取得远缘优势,化学教改、教研搞得生机勃勃。王正绪善于总结,他把教改实践写成《我怎样领导生化教研组》一文,年末,在国家权威刊物《化学通报》上发表,产生了影响。
1956年,王正绪担任省一高中副校长。为使青少年得到全面发展,从根本上提高教育质量。王正绪积极落实省教育厅的指示,自力更生,白手起家。在校内建了一所实习工厂。这所工厂,厂房宽敞,车、钳、铆、锻、焊工种齐全,可容纳几个班同时实习。中共吉林省委副书记富振声来校视察时,给予表扬、鼓励。
1957年,王正绪主持省一高中工作。学校民主作风浓厚,教师心情舒畅,积极性高涨。王正绪加强教学改革。物别是加强对升学工作的科学指导。那一年全校八个班400多名毕业生都被上级院校录取,成绩名列东北第二名。一时间,吉林省一高中声名大噪。
三
1963年8月,王正绪调任吉林省师范专科学校副校长,告别了为之奋斗15年的吉林一高中,开始了高等师范教育生涯。在这人生的又一个舞台上开始了一段“无限激动的日子”。
吉林师范专科学校座落在吉林市江南。美丽的松花江增添了学校秀气和灵性。校园内苍松翠柏、垂柳青杨浓绿掩映,甬路、游廊穿过草坪与凉亭相接,学院充满了书卷气。
到任不久,王正绪接到上级通知,到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习。
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,他被指定为学习组长。在课堂上,听萨空了、吴玉章、艾思奇等人的报告,听陈毅外长关于国际形势的长篇演讲。
半生坎坷,半生求索,许多朦胧的问题得到了启发、解答而豁然开朗。人生观、世界观开始升华。
在学习期间,最幸福的是参加了国庆14周年观礼活动。他带着红色观礼证,在金水桥上看到了毛主席和其它中央领导同志。国庆节之夜,皓月当空,天清似水,天安门广场华灯竟放。满天的礼花,迷人的歌舞把北京妆扮成不夜之城,看到这旷古奇观,王正绪沉浸在无限激动、幸福之中。他在诗中写道:
一载时有限,寸阴要珍惜。
誓夺三丰收,不负党所期。
1964年,刚从中央社院学习归来,王正绪在吉林省人民代表大会上,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。
在全国人大会上,他聆听了周总理的《政府工作报告》,又代表人民的意志投票,选举刘少奇同志为国家主席。在茶话会上,周总理,陶铸同志到席前同他们握手问候。在讨论会上,他和代表们肯定了战胜三年自然灾害所取得的成绩。也提出了希望。
1978年,进入了结束“文革”十年动乱后的“拨乱反正”时期。是年,王正绪被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。并连任第六届委员。在政协会上,王正绪牢记人民的嘱托,认真履行政协委员职责,积极参政议政。他共写提案47件,大会书面发言7次。有的发言在《人民日报》、《光明日报》、《人民政协报》上全文发表。“师范教育要面向农村”“教育要立法”,其言诤诤,其意拳拳。
四
20年来,王正绪不在意生活的艰辛,更忘记了“文革”的痛苦,把爱国知识分子的人格良知、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的政治责任感化作不竭的动力,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和统一战线工作。
在吉林师范学院,他协助主要领导制定科研计划,为加强师资队伍和学科建设,调请了赵文元、姜志生、李澍田、尤异等各科骨干教师。为加强教育研究和交流,创办主持了《教育通讯》。曾为筹建师院附中而奔走。
他积极开展盟务工作,促进组织发展。身为民盟吉林市委主委、师范学院副院长,他主动协调、促进其他民主党派的发展。建院之初,学院只有民盟支部,又陆续组建中国民主促进会、九三学社支部。后来发展到三个民主党派共有成员七八十人,形成了参政议政新的格局和规模。进一步加快了师范学院民主建设进程。
王正绪是1952年入盟的早期盟员,1987年12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
1994年4月,王正绪以85岁高龄逝世。
斯人已逝。师范长存。
(作者:绳海文,写于2002年)
王正绪简历
王正绪(1909-1994),男,祖籍山东济南府,1952年加入民盟。曾任吉林师范学院副院长,民盟吉林省第六届、第七届委员会副主委,民盟吉林市委主委,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,第五届、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,政协吉林省委常委、吉林市政协副主席。
1934年,王正绪就读于“国立高等师范”,1937年高师毕业后被派到三江省依兰县国民高等学校,二年后,又回吉林任教职,先后在吉林市二高、三高任教师、副校长。1948年,被联合高中聘为数学教师,第二年调任吉林省第一师范教化学。1953年,调联合中学任生、化教研组长。1956年,王正绪担任省一高中副校长,1957年,主持省一高中工作。1963年8月,王正绪调任吉林省师范专科学校副校长。
在教育工作中,在统一战线工作中,在盟务工作中,王正绪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。